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内蒙古电力技术》是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自治区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电力领域专业性、前瞻性科技类学术期刊,为内蒙古自治区电机工程界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技术期刊,获“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优秀电力期刊”“新媒体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电力技术》以“关注科技前沿,交流创新成果,促进电力领域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搭建电力领域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本刊主要栏目设有:新能源、电网技术、发电技术等,并根据研究热点增设各种专题专栏,贯彻国家科技进步和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电网、发电等有关电力设计施工、生产运行、科学研究以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成果;介绍各种电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情况(欢迎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踊跃投稿,《内蒙古电力技术》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论文一经刊出,稿酬优厚)。
目前,《内蒙古电力技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JST数据库收录期刊和DOAJ数据库收录期刊。
核燃料包壳用FeCrAl合金的高温蠕变特性及本构参数研究
崔健1;白文秀1;姚欢2,3;武俊梅3;巫英伟4;陈平5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的方法,针对FeCrAl合金的高温蠕变性能及本构关系开展研究,分析了温度、应力和晶粒尺寸等参数对稳态蠕变速率的影响规律,拟合得到蠕变本构关键参数,包括蠕变激活能Qc、应力因子n和晶粒因子p。结果表明,相比于晶粒尺寸和合金成分,温度与应力对蠕变本构参数的影响更大。随着应力的升高,n的变化尤为显著。低应力下n为1.2~1.5,中高应力下n由2.0增至4.0以上。当温度低于1000 K,应力变化对Qc影响不显著,不同应力下Qc为0.1~0.2 eV。但在高温条件下,Qc随应力升高由0.5 eV增至1.0 eV。当晶粒尺寸d小于12 nm,p随温度和应力的升高由1.5增至3.5左右,当d达到12 nm以上时,p为0.7~1.0。
核电站冷源系统水力一体治理堵塞物的方法研究
蔡莹1,2;龚泉2;李婷1核电站冷源取水通畅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需要及时有效拦截清理冷源取水中的各种堵塞物。为此,对当前核电站在冷源取水明渠设置多重拦网拦截与人工船只打捞相结合的清理漂浮、潜悬堵塞物方式进行分析,针对适应性不足、运用被动低效、管理维护困难等实际问题,根据漂浮物、潜悬物特性规律和拦截打捞操作环境条件,结合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水力一体拦截、引导、过滤、收集、清理漂浮物技术运用经验,提出在核电站引水渠内合适部位设置浮排、浮闸、网栅(闸)的清理堵塞物方案,降低海洋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对清理操作的影响,及时驱离、清理、转运各类堵塞物,降低安全风险,减少作业量和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该技术经示范应用检测,可有效改善当前核电站冷源系统防堵塞难题,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热解炉进料机构气体置换数值分析
吴晓飞1;于博2;王川2;熊扣红2;张禹3针对热解炉进料机构在投料过程中热解气体向外逸散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气体置换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密封性,并加强污染物控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气体置换方案进行优化,建立热解炉进料机构腔室流场模型,设定材料特性、进出口尺寸和压力等模拟条件,结果表明,将进气口和出气口两个接口布置在热解炉对侧壁面中间位置,下进上出,同时选择较小的接口内径和较大的进口压力时,环境空气能够快速均匀地扩散,有效排出热解气体,获得最佳的气体置换效果和效率。
核电站海水双相不锈钢蝶板堆焊层腐蚀分析
杨梦园1;刘泽慧1;刘明1;韩姚磊2;乔利杰1;许立宁1针对核电站换热器近端海水蝶板腐蚀失效问题,采用微观组织观察、电化学测试、腐蚀浸泡实验等方法,评估焊接材料、热输入、杂质及氢引入对2205双相不锈钢(Duplex Stainless Steel,DSS)焊接接头耐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的耐蚀性能较母材有所下降,焊接热输入对2205 DSS焊接接头组织结构及耐蚀性的影响较小,焊接环境条件及实际服役环境对2205 DSS焊接接头耐蚀性有显著影响。核电站蝶板腐蚀失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优化材料及焊接工艺,增强2205 DSS焊接接头的耐蚀性能,提升核电站关键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于TICC算法的自监督学习核电设备运行工况划分
张大志1;郑胜2;崔文浩2为实现核电设备运行工况准确、快速、自动划分,做好核电设备健康评估,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提出一种基于托普利兹逆协方差聚类(Toeplitz Inverse Covariance-Based Clustering,TICC)算法的自监督学习核电设备运行工况划分算法。首先,对核电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利用手肘法确定最佳聚类数。随后,利用TICC算法对核电设备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工况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为各个工况的数据片段分配工况标签。最后,采用带有标签的工况数据训练卷积神经网络,获得工况划分模型,并采用真实的核电设备运行数据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算法的准确率可达96.6%,工况划分耗时仅3.4 s。相比于K-means聚类算法与TICC算法,本文所提算法在准确率和划分速度上均有较大提升,可有效帮助核电站现场运维人员进行核电设备运行工况划分。
人工智能技术在辐照后核燃料组件外观目视检查中的应用
章济为提升核燃料组件外观检查的准确性,确保核燃料的安全性,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开发缺陷识别系统,将AI技术应用于核燃料组件外观目视检查。该系统采用生成式图像模板法消除热湍流,并运用图像增强算法来增强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检查时,将缺陷样本上传至云计算平台,进行图像训练,进而得到训练模型,通过机器视觉实现缺陷自动识别。该系统能够对6种典型缺陷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显示置信度。为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国内某三代核电站大修期间,采用该方法进行核燃料组件外观目视检查。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应对高辐照、热扰动等复杂多变环境,实时检测准确性高,可以满足核电站大修期间核燃料组件目视检查要求。
沙戈荒风电场经柔性低频送出线路保护方案
刘至圣1;徐嘉豪2;张粲2;杨茜茜1;孙琳1针对沙戈荒风电系统交流线路两侧故障电流特征较为特殊,传统电流差动保护存在拒动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mith-Waterman(SW)算法的新型纵联保护方案,并通过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实验对方案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提方案能够准确判断区内外故障,具备较强的抗过渡电阻干扰能力,对于TA存在15%测量误差或存在25 dB高斯噪声干扰的情形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柔性低频输电线路保护方案要求。
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
李晓波1;张利慧1;云杰1;俎海东1;何成兵2针对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提出了一种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机组故障和征兆间的属性关系构建因果图网络,通过引入隐变量节点和概率赋值,建立服从Leaky Noisy-Or假设的基于结构性因果模型(Structural Causal Model,SCM)的故障诊断模型;提出基于孪生网络的反事实推理诊断策略,根据故障模型的拓扑结构,结合孪生网络构建与约简,进行反事实推理,计算故障备选集的充分因和必要因两个指标,以此为依据对所有候选故障进行排序,得到明确的故障原因;最后以某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转子热弯曲故障为例,详细介绍基于因果图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建立过程和基于孪生网络的反事实推理诊断方法,诊断结果与机组实际故障原因一致,证明了本文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标识解析体系在电力需求侧领域的应用展望
李彬1;李若松1;张雨蒙1;郝一浩1;祝俊龙1;宫飞翔2;陈宋宋2为了应对“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供需结构日益复杂的挑战,并探究以电力需求侧互动作为电网供需平衡关键调节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基于标识解析体系在电力需求侧领域应用的研究。该研究依据当前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标识解析技术在电力需求侧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标识解析技术在典型场景下标识数据的应用设想。最后,全面分析并总结了标识解析体系在推动电力供需互动业务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考虑感应电动机负荷对短路电流影响的建模方法研究
赵振宇, 郑博文, 杨朋威, 任正针对现有短路电流计算使用边界条件不同,负荷模型比例分配不一致造成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以蒙东电网为对象,根据蒙东地区电网结构及负荷模型调研结果,建立相关区域典型电磁暂态负荷模型,求取适用于短路电流计算的负荷模型及比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接入配电网的感应电动机对220 kV以上的输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影响较大,且现有的短路电流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因此,建议短路电流计算中考虑感应电动机对短路电流的影响,选取适当的负荷模型及比例,以提高短路电流计算分析水平。
节段拼装式三角形绝缘立梯设计
祖向东1;穆佳鸿1;张欣伟1;穆传军2在农田、山区及院落内等地形复杂地区,绝缘承载设备无法到达作业现场。为了提高现场工作效率,降低作业安全风险,设计一种能在不停电情况下代替绝缘斗臂车完成作业项目的新型绝缘承载工具,即节段拼装式三角形绝缘立梯。该梯子具有组装灵活、运输方便、移位便捷、稳定性强、承载力大的特点。梯子由底座、地锚、拉绳、横向绝缘拉杆及梯节等组成。通过建立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自振特性及受力分析。结果表明,梯子扭转及侧向弯曲的振型易被激发,可满足1—3人在任意作业位置及偏心荷载、风荷载同时作用下攀爬和作业两种工作的要求。梯子最大侧向位移,立柱最大拉、压应力及拉线拉力均远低于极限值,安全系数最小达到9.7,可应用于地形复杂的作业现场。
碳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金星1;韦春蕾2;赵倩3;周梦晴2;李净纹2;杨伟进4;周兴2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作为短期高效降低碳排放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此同时,碳利用作为CCUS工程的附加收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为此,从化学、生物和物理三种常见利用方式对碳利用技术进行系统评述。研究认为,化学利用的特点在于CO2的氧化性,所采取的电催化等手段主要关注CO2转化为特定有机物的效果;生物利用的特点是通过藻类等生物细胞结构的光合作用或类似过程将CO2转化为有机碳,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体内碳的定向流动与转化途径;而物理利用的特点是基于CO2本身的物理性质,将CO2融入到工业技术中。最后,对碳利用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预测认为,未来碳利用技术的发展将重点关注碳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其对产业低碳转型的引导作用。
燃煤机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模拟与性能优化
刘光耀, 王学栋, 路雪晴针对燃煤机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不能达到设计的节能效果问题,在某330 MW燃煤机组上进行了汽轮机、锅炉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的性能试验,并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机组热力模型,对比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变化规律一致。同时,采用热力模型进行汽轮机组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变工况计算,320 MW、280 MW、240 MW工况下,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的最佳进水流量分别为350 t/h、300 t/h、300 t/h,最佳进水温度分别为70℃、70℃、75℃,回水与混合后水的最佳温差分别为12.5~17.5℃、4.0~13.5℃、9~23℃,可用于指导机组变负荷过程中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调整。
基于Bi-LSTM的燃煤电厂SNCR脱硝系统建模研究
朱愉洁, 韩元, 袁东辉针对目前火电机组的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控制系统因取样检验的化学反应时间滞后,难以精准预测NOx输出量并及时调整氨喷出量的问题,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Memory,Bi-LSTM)网络,构建SNCR脱硝模型,借助某300 MW锅炉的上游运行参数,对当前时刻烟气中NOx流量及炉区尿素溶液尿素流量进行预测,并计算出其中的N元素含量,以实现其对反应还原剂含量的有效控制。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Machine,SVM)模型、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及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相比,本文所提方法性能最优,烟气中NOx流量、炉区尿素溶液尿素流量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 Error,MSE)分别低至0.000 151和0.001 232,决定系数R2分别高达0.998 905和0.983 101。
最新动态
友情链接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力技术
创办日期:1983年
刊期:双月刊
电话:0471-6227554
Email:nmgdljs@vip.163.com
CN 15-1200/TM
ISSN 1008-6218
微信公众号
电子书